社会观察——性别对立
社会观察 第一篇 男女对立
现在男女对立的现象已经不仅存在于网络之中,更顺着网线蔓延到了现实世界……
经济,此间万物的根本
我们回顾世界各地的女权运动,可以发现,女性获取政治地位通常发生在女性获得工作的权利之后。女性广泛的获得工作条件从家庭主妇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当社会生产的中心从农村、农业转换到城镇、工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搬迁到城市,进入工厂工作。
当人们的工作性质从繁重的农业劳动变为枯燥的流水线之后,男性与女性在体力上的差距逐渐消弭。越来越多的工作,女性与男性的工作效率相差无几,甚至高于男性。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更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赚到了更多的钱,在经济上,他们不必依靠男性,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至此,女性开始尝试从传统的地位中脱离出来,但是她们却四处碰壁。由于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女性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诸多的限制。于是,女性开始追求自己正当的权利,包括:选举与被选举权,工作权,同工同酬,生育与性的权利。
我们必须说,这些权利是十分正当的,它们需要,而且必须,得到或逐渐得到实现。我们观察世界各地世俗国家,不难发现上述的权利大都逐渐的都实现。
以选举权为例,它们实现的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的男性死亡,而经济则继续保持发展。于是更多的工作机会对女性敞开,得到更多话语权的女性,追求自己的政治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而发展中国家的男女平等呢,则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兴起。因为大量的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获取独立。大量的民主或共产政府为他们国家的女性提供了相应政治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这些国家的女性权利也逐渐得到完善。
在1920年批准《第19条修正案》之前,各个州已经通过了立法,允许女性在不同类型的选举中投票;有的只允许女性在学校或市政选举中投票,有的则要求女性拥有自己的财产才能投票,有些领土则向女性提供充分的选举权,只是在成为州之后就将其剥夺。[53]尽管具有合法选举权,但1965年之前,黑人女性的这项权利在南部许多州实际上都被剥夺了。
—— wiki 美国女性的政治权利
我们说回到中国,为什么中国如今的男女对立如此严重呢?难道是中国的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吗?我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一点做的相对较好。男女对立如此严重,并非主要是社会制度问题。
男女对立的出现,是近些年的事情。女权的出现,最早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为什么1945年之前不会有男女对立呢?因为那时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不存在所谓的对立。而改革开始之前呢?大家一穷二白,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与阶级斗争,恐怕无暇与性别的对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男女对立仍然极不明显。甚至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女性主义在中国都完全不流行。那时大量男性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而大量女性呢,吃到了男性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的红利。
到13年之前,虽然女性主义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受众与市场,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仍致力于勤劳与务实的致富。如果经济增长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那么中国应该也能够形成类似欧美的两性关系。可惜的是,自1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贫富差距的增大与社会阶级的固化都冲击着每一个普通人。
面对令人窒息的生活压力,普通人与富人的子嗣面对的挑战完全不同。富有的人,可以完全不必担心男女对立的问题,而普通人则无法回避,无从选择。
对于普通的女性,她们无法得到适宜的工作。那些印象中更适合女性的工作竞争激烈,更因这些岗位男女比例的失衡,使得雇主更愿意吸纳男性加入。我必须在这进行说明,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首先,对于普通的岗位,有一定量的男性是必要的,因为一些体力活人们更倾向于让男性去做。并且,如果男女比例过大,会使数量少的群体被特殊化或边缘化,是不利于行业的生态的。这样,会使一部分女生产生女性被社会鄙视的感觉,或者会认为男性抢走了她们的工作,从而对男性产生愤怒。
对于普通男性,他们无法得到适宜的工作,得不到足够多的薪资,那用于追求女性的部分自然就会减少。而追求异性的代价却并未减少,甚至是逐渐增加的。于是男性会认为女性比以往更加拜金,更加贪婪,于是对女性产生愤怒。
不仅是工作的压力增加,女性通过婚假来达到阶级跃升的可能性更小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如果希望通过特殊的途径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是相对较为简单的,也较为体面。当经济放缓时,希望通过婚假的方式实现阶级跃升,不管对于男性或女性,都会遇到更激烈的竞争,即使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承受更多的非议。
同时,两人搭伙过日子的难度也有增无减,昂贵的房价,愈演愈烈的消费与难以维系的生育投入,都使得男女双方对待婚姻更加的谨慎。这两个条件叠加起来,使得两性在面对结婚这个话题时都格外的挑挑拣拣,疑神疑鬼。这样的行为无疑在消磨双方的精神耐心与爱。对爱人与婚姻的失望可能会被放大到整个异性群体。
不仅如此,消费主义的盛行无疑也在将男性与女性的距离拉开。对于消费来说,女性的价值大于儿童大于男性。我们从商超的布局就能看出来,第一层多是珠宝化妆品奢侈品这种高溢价的商品,再往上可能是女装或快时尚的衣物更多,再往上是儿童乐园与童装、儿童兴趣班与育婴商品之类。男装要么在更上层,要么散布在角落里。最上层是吃喝玩乐这种功能性与目的性更强的消费作为一次逛街的终点。消费主义的盛行,对于男性与女性都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女性需要买更多的化妆品与潮流的服饰,以实现自身对于美丽的追求,表达自身个性价值以及追去与世界和潮流的同步,同时男性也将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花费买单。
消费主义并非不好,而当经济下行与消费主义的盛行相遇时,无数的矛盾就会迸发,男女对立只是其中的一种。
对于商人,他们需要拆解的传统的家庭,因为单身的男女或者恋爱中的男女能够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当男性与女性结婚成家时,他们花费在餐馆、娱乐场所与商场上的价值不出意外的将会减少。但当他们决心结婚来应对消费主义时,高额的房价又将榨干他们最后的一滴血。我们不得不承认,年轻人已经进退维谷了。
总结一下上述内容,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陷入低迷,而又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较低的社会福利时,青壮年人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这个落差不能被抹平时,通常就会爆发社会冲突。目前不仅是男女对立,意识形态的对立、阶级的对立与地域的对立甚至民族的对立都同样的明显。
在迷茫的绝境中,人们本能的将责任甩给另一群人,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引导,就能引发两派的冲突。
舆论,推波助澜的帮凶
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不仅仅是男女对立的主战场,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引导者。在经济如是的背景下,他们引导了男女的双方的对立。
他们成为主战场的原因容易理解,而引导对立的原因却有点曲折。以这两个平台为例,他们引导男女对立恐怕并非平台刻意为之,但是却是必然现象。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便是受众的不同。
几年前的贴吧还不是男厕所,而是一个供大量同好交流经验与技术的平台。大量游戏、电影、动漫、小说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与分享。几年前的微博也不是女厕所,而是相当多的明星与机构与普通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人们聚集在一起通常是为了追星。他们二者的功能决定了他们的受众构成——贴吧的使用者大都是男性,而微博的使用者更多的是女性。
当然,只有受众并不构成充分条件,另一重要的部分是平台对负面的、对立的、劣质的内容缺少正面的管理措施。微博在这个方面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在成为女厕所之前它已经引起了数次追星族对其他人的攻击与诽谤。它是一个管理极度缺失的平台,除了某些敏感的言论,你几乎可以在上面说任何话,肆意侵犯他人的权利,攻击侮辱诽谤他人而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而平台的管理者在很多时候是起反作用的,他们不仅允许使用金钱燃起或消降热度,更默认购买使用机器人水军的行为。
贴吧在几年前还存在一个十分强力的民间自治组织,叫做吧务组。如今,这个制度恐怕濒临分崩离析了,为了热度与讨论度而牺牲专业性与自治性,导致如今的贴吧在言论的令人不适程度与思想的扭曲程度恐怕无人能敌。
在微博上的某些妖魔鬼怪在胡作非为的同时,其他人群在各种平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击,其中以贴吧的回击在声量上最大,态度也十分激烈。微博上某明星的支持者与贴吧上的非议者相互攻击能够被看做是当下男女对立的雏形。
到此为止,两个平台都完成朝向男女对立的首要战场的演化:某个性别占主导的受众构成、不受限制的劣质与负面内容,以及对冲突与话题的追求。
虽然这两个平台依然承担着自己曾今的任务,但是最主要的街面上,已经充满着硝烟与恶臭。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对立内容的生产者从何而来呢?我们绝对不能否认,一些生产者只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怒与不满,而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人自有恻隐之心,对这些人应该援以善意的问候,而非精心的引诱与利用。除此之外,绝对是有大部分人是出于某种利益而进行如是行为。一个原因是境外势力的煽动,我认为这种猜想可以被忽略,即使真的有境外势力,他们也没有如此大的能量与体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流量的追求或者输出的观点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
前者容易理解,比如咪蒙,依靠热点话题带来的流量吸金。后者其实也常见,从男女对立上受益的势力有很多,比如部分情趣用品、某些单身经济的实体行业,以及很多受众性别单一的商品都可能从中谋取消费者的关注。
恰好,此时有两个广阔的舞台仿佛特意为他们搭建,能够让他们尽情演出。在他们巧妙设计的剧情下,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势不相容。他们扭曲事实、断章取义,试图用一面之词、只言片语去评价一个人——多么可鄙的一种行为。
当社会中男女对立被挑起时,其势如燎原烈火,恐怕很难再被阻挡了。
而如何男女双方如同上好的柴火如此容易引燃如同积怨已久?
看过当下,或许我们还应该回顾从前。
历史,物是人非的困境
上文已经说过,在47年之前,女性一定程度上是男性的附庸。不只是中国,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国家,在进行工业化之前,男性的地位都要高于女性。工业化之前,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男性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女性。况且女性要承担相当繁重的生育与养育的任务,所以主导了生产力的男性,也就主导了社会的结构。
古代中国的男女关系又有自己的特点,现在主流的学者喜欢叫民国之前的中国“封建中国”,但是很奇怪,中国从秦朝以来就已经废除了封建制度,改为郡县制。那为什么我们叫古代中国封建呢?我认为封建的是国家的cell——家庭。
我们中国人十分重视宗族,孰为宗,孰为祖,素以为重。在一个家庭中,最年长的家长一般占到绝对的话语权——即使她不掌握最多的话语权。什么意思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贾府中表面上的话事人应该是贾赦,而实际上贾政却拥有更多的权威,而贾府的大小事物却由王熙凤统管,而贾府中言语最有重量最不容反驳的却是贾母。古代中国的家庭地位就是这样:嫡长子优先,能者为大,长者为重。嫡长子虽然是理论上的话事人,但是有能力的人通常说话会更有分量,而一家中最年长的人通常说的话是最重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层层剥削的封建制度。所以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不限于男女,只是同阶层的男女,女性的地位通常比男性低一层。这一层的差距是血淋淋真是存在的,但却并非不可消弭。
我们印象中古代有权势的男性都是三妻四妾,花天酒地。而现实是,按照传统,古人是坚定的一夫一妻制的支持者。林语堂认为,读书人、传统世家大族的后代通常都是坚持一夫一妻的。嫁到这种家庭的女性,通常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可能在明面上只负责相夫教子,而关起门来就能当起一家之主。不过古人的一夫一妻制有些特殊,它应该被描述成,一夫n妾(n>=0)。古人纳妾,通常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甚至有些女性为了减轻自己打理家庭、生养孩子的压力会主动让丈夫纳妾。妻与妾的地位有如云泥,发妻决不能被轻易抛弃,更不允许被其他人欺侮,不然男子会受到长年的羞辱与非议;而妾则是可以随意赠送的东西。这对女性不公吗?当然不公,极其不公,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妾并不是唯一可以被随意赠送与抛弃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点:在古代,同阶级的男女组成家庭,家庭内部是有消弭男尊女卑的可能的。
而说明这一点,只是想让大家认识到,古代的男女不平等,并非如大众所想,更多的存在于家庭之间。真正体现重男轻女的是二者的社会地位,而非家庭地位。
古代的社会对女性的发展的可能性的限制是十分严重的。比如女子无法参加科举考试,鲜能从政,不可从军,更枉谈成为军官,不可参与宗族的祭奠、没有孩子的冠姓权,甚至被认为是没有传宗接代的能力……除了对女性地位的限制,对女性人格的限制也同样甚至更为严重。女性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甚至被强制变为弱势群体。最著名的是在宋末之后,裹脚的习俗在女性之间流行,这种行为是及其血腥与野蛮的,是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强制臆想与人格压迫。
不过我们同时需要说明一点,当女性被打压成为弱势群体,失去一定的权利的同时,她们有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权利,比如不需要被强制征兵、不需要强制服徭役、可以较少的从事劳动生产等……同时,男女对立中很重要的一种东西——彩礼,这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彩礼,不管是给到女方还是给到女方的父母,或是为了从女方手中“买下”闺女,或是给女方作为生活的保障。不管系何种情况,女方的父母都有义务给予自己的闺女一些嫁妆来保证自己的闺女在过门之后的生活。
我个人认为,这种在权利被剥夺时被赋予的权利,应当具有原子性。与其在彩礼的问题上挣个高下,不如保障女性在性与生育方面的决定权,当这个社会把被剥夺的权利返还给女性时,那么女性被额外赋予的权利也应该并且应当被女性自然的放弃。
不过历史中相当有趣的一点是,我们观察各个朝代的社会状况时,有时会觉得社会在倒退。比如木兰诗,是北朝民歌,那时巾帼英雄还被津津乐道的传颂;到了唐朝,女性依然有骑马打猎种地劳作的权利;到了宋朝,还有许多女性的文学方面展露头角,引领风骚。这一情况的改变是在宋末,至于明朝,对女性的压迫就已到达极致……而清承明制,现代中国又一定情况承清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一度看到许多乱象。我们必须承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存在流传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那套从明清继承而来的封建糟粕已经不适于当今社会了。这便是这节标题说的物是人非——因为历史的惯性,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而女性已经不是之前的女性了,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能力。社会经济的结构变革,社会制度也必须要变革,当女性不再在经济上附庸男性时,男女的平等便势在必行,而这一变革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了,并且应当持续推进。
不过坏消息是,这种变革的推进似乎遇到了阻碍:当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时,这种变革就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阻碍。要完全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维从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广大农村——消除看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而单单依靠的经济的力量是不稳定,我们同样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力量。
法律,主观善意的错误
我们现在使用的刑法是在1980的颁布,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如今这样平等,大量胚胎鉴定、拐卖妇女、嫖娼强暴的事情发生,所以那一版刑法有专门注意这一点并且制定了许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条。
但是随着思想的开放,有人意识到对弱者的特别保护本身也会引发对弱者的歧视。比如刑法的如下条款:
第二百三十六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四十条 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这些法条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正确的,但却并不完美。除了上文所说的原因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男性也有可能遭遇强奸、强制侮辱与拐卖。
这些法令存在着一种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并且将少数人的情况置于不顾。所以当我们将其中的弱势群体改为全体大众时,不仅能够部分消除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保护更多人的权利,而且也没有违背这些法律的本性,没有减少对弱者的保护,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排除立法者因为修改法条太麻烦,因为他们太忙而没时间去落实的原因,那就可能是当今的立法者并不认为男女的对立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并没有改变对两性的刻板印象。当然,我们无须对此苛责。法条的修改本身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可一蹴而就。
不过我们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肉食者的意图,他们又是如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看待男女对立的现象呢?也许,他们并不在乎。
政治,错失机会的手段
上一节我说他们并不在乎,并非空穴来风妄加揣测。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内政外交事物繁多,像男女对立这样的问题,一非政治危机,二非社会危机,三非外交危机,很难让人重视。况且以他们的年龄,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年轻男女的气盛之缘。毕竟在他们这个年代,男女小的时候也是对立仇视的,而到了青春期之后,却都互生情愫、求之若渴。他们无视了这个问题,以他们的角度,实在是正常的。
而在我的角度看,在几年前,我们完全能把这种现象扼杀在萌芽中,而且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加快产业转型,降低房价,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医疗体系,保证社会福利,进一步开放国门,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科技投入、改善教育制度,赚更多的钱。
中策,以法律的形式保证男女同工同酬、强迫男性与女性休同样时间的产假、承认LGBT群体的利益、强制取缔彩礼、保证女性的生育权、大力增加生育的补贴,保证男女的平等。
下策,督促各个社交平台删除性别对立的言论,对部分以此为话题的博主进行封杀。
这三个对策应该都是有效的,只不过上策伤筋动骨,中策伤及皮肉,下策易于饮水。不过,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性别对立这个现象做什么实质性的动作。不但如此,还有一些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男女之间的对立。
试问,中国目前最被重视的问题是什么?
中美关系?中台关系?中日关系?新冠疫情?芯片短期?经济复苏?生育率低?其实这些都算不上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财富。所以一定要保证房地产的价格不跌。那是什么决定商品的价格呢?剖除政府的控制不谈,那供需关系一定是最主要的因素。当一件商品因为价格过高在市场上的流通率降低时,那它一定会逐渐降价。但是房地产并不是普通的商品,他还是理财产品——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可能只是寓所。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房价就是财富,所以房价是万万不能跌的。如果房价不跌,那么购房的人就会减少,如此房产的积压就会使很多房地产公司亏损、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债务,以至破产。这对整个政府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损失。
所以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证房地产市场能够正常运转,保持房市的正常运转就是保证政府的财政,就是保护房企,就是保护已经购房者的利益,而房地产正常运转的方案只能是保证更多的人购房。所以这种博弈呢,至少要一个人受损失,要么是政府,要么是房企,要么是已经是购房者,要么是未购房者。前面三种势力的能量都是极大的,所以必须要让还没有买房的人承受损失。那么如何让这种剥削能够持续呢?回忆我们古代的家庭是如何为续的呢?莫不是长辈剥削晚辈,这样往下,只要子孙不绝,剥削便不停止。
只要大家能够源源不断的结婚生子,那么新生儿就需要买房——毕竟现在婚房已经快要成为结婚的决定条件了——这样,这个游戏就能维持下去了。所以为了房产,政府必须不断的促进人民结婚生育,只有这样,房地产的游戏才能继续。而青年男女结婚的压力却又如此巨大,房、车、生育,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头上。
结婚,有山大的压力,而不结婚呢?父母的催婚,政府的催婚,单位的催婚……纷至沓来的又是各种压力。又是这样的进退维谷,毫无办法。真是,结婚,青年苦,不婚,青年苦。如此的矛盾与高压,在不能冲击触及其他阶层的情况下,青年男女除了相互攻击,还有什么缓解压力的做法?难道靠做爱吗?
女权,莫衷一是的组织
为何在此只说女权不说男权呢?应为上文已经提到过,现在主流的国家曾今都是男性占主导的社会,所以只会有女权组织,不会有男权组织。不过我在此提到这个组织并没有任何的不敬,我只是想要说明一个事实:在中国,从来没出现过一个团结的、目标一致的、大规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女权组织。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一致的目标。而任何一次运动,没有统一的纲领很难成功的。而在中国,想要为女权运动定一个统一的纲领是相当困难的。
女权运动想要什么?男女平等?这个纲领太笼统了,他们会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就已经平等了。选举权?在中国,没有选举权的可不只是女性。同工同酬?这个似乎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取消彩礼,取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这可能是大多数女性不想看到的。
实际上,在中国,男女平等在社会层面实际上已经做的相当好了,问题出在个人身上,出现在思想上。有许多人在思想上觉得男女不平等,并且以自己个人的身份作出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的事情。对于这种人,我们必然不能将他们统统判为死刑,这似乎有些太不人道了。由于历史有一定的惯性,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情况一定会逐渐消失,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等待。
对于现在,社会运动可能对个人的思想不起作用,我们能做的只有坚持自己男女平等的思想,然后原理那些用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思想压迫我们的人。
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有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做到经济独立,才能最低限度的让自己实现男女的平等。所以在中国,女权运动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而在网络上站队,互相诋毁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与其诋毁他人,不如提升自己。
题外话:田园女权与直男癌
几年前,有两个词语比较流行,一个叫做“田园女权”,一个叫做“直男癌”。
田园女权,网络流行词,“中华田园女权”的简称,指要求男女平等却要男性承担主要责任,以女权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的群体。
直男癌一词源于网友对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别人流露出对对方的不顺眼及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的一种蔑称或调侃。
当时性别对立还不强烈,大部分人对于田园女权和直男癌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但是如今这两个词几乎已经消失在网络历史的黄沙当中了。究其原因,无非是现在的网友已经完成了女权向田园女权、直男向直男癌的退化了。当他们成为主流,也就无须背负他们的前缀与后缀了。这样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
笔者所在的地方依然有着一定程度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女性不能在男性喝酒时上桌、不能参与祭祀等,我也曾汲汲与男女的平权,不曾想时过境迁,风向的变化居然能如此之快。
支持男女平等的,从来不只是女性,青年的男性也深受男女不平等之苦。青年的男女应该是最团结的盟友,而他们的敌人永远是冰冷的现实。当青年男女开始相互攻击的时候,他们只能多了一个敌人,而少了一个朋友。
几乎所有正常的人,都能看到当下这种处处对立的环境的低劣之处,但人们并没有选择去结束或遏制这种糟糕的舆论环境。
曾认为这种处处的对立,不过是在网络中才会出现的现象。但当它开始侵蚀我们的现实时,我们还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吗?
而这种侵蚀,却早已开始了。